胪雷之迁:名人老宅何去留

1.png


陈绍宽故居内景


2.png


陈景润故居只剩下一堵墙


题目:胪雷之迁:名人老宅何去留
作者:姜磊 王勋 孔瑜
书报刊名:《海峡都市报》2009年4月16日A8版
  因福州火车站南站的建设,位于福州城南主干道旁的胪雷村,将在5月底前举村搬迁。很多人得知胪雷,是因为这里出了数学家陈景润,但也许很少人知道,这个仅有5000人口的村落,还是国民党海军一级上将陈绍宽的家乡。
  这位声名显赫的海上将军,还曾在1949—1969年间连任20年的福建省副省长。面对即将开始的大动迁,居民们除了关心各种拆迁政策外,还牵挂着“陈绍宽故居”的去留,记者从拆迁指挥部了解到,“陈绍宽故居”将实施异地重建,初步选址在规划中的南湖公园。
  昨日,记者带着相机,走进陈绍宽的家,走进这个城南古村,倾听它的历史和故事。


陈绍宽故居,园里的水知潮涨潮落


  在胪雷村,村民们都知道陈绍宽的家。这座故居建于1921年,曾在1960年重修。1986年被批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福州市人民政府于1991年公布为福州市名人故居。
  虽然故居的外墙严重褪色,但仍依稀可见蓝色沾染的痕迹,有村民说这是代表海洋的颜色,与主人的身份有关。高大的鞍形墙带有强烈的本土特色,站在故居大院内环顾,左、右两侧各有一间厢房,厢房的镂空窗户上,用木头拼接成“周公六行”、“管子四维”的字样,宣示着主人高尚的道德追求。右侧,有一间“陈绍宽事迹展列室”,几张挂在墙上的老相片,是主人在不同时期的留影,静静讲述着他的显赫生平。故居的正厅,拱形的屋顶全部由木头制成,祥云和花形雕刻随处可见,屋大梁下方的“灯竿”,还悬挂着几盏漂亮的宫灯。
  再往里走,便是陈绍宽的花园,占了整个建筑的一半面积,园内有用石头砌成的半月形水池、水绕四周的八角木亭,靠西是一方池塘,周边用白石条砌成环路,还有两个成年人才能环抱的香樟。可惜的是,这里年久失修,石条路大部分已经散架,池塘也变成一潭死水。村民介绍说,园内这两处水都是活水,与外界水相连,设计非常特别,相传当年陈绍宽在花园内看这两处的水,就能知道外河潮涨潮落。
  陈绍宽是胪雷人的骄傲。村民们自然十分挂念他的故居。拆迁办的一位工作人员说,开始时,计划保留这座故居,作为今后南站的一个景观建筑,但由于条件所限,只能异地搬迁,选址在规划中的南湖公园。一位村民说,如果可能的话,应该把门窗、牌匾,甚至房梁都整体移植过去,保证故居的原汁原味。


文有陈景润,武有陈绍宽


  陈绍宽生于1889年,是国民党海军一级上将,曾任海军总司令,从事海军生涯四十多年。1945年,陈绍宽作为中国海军的代表参与在南京举行的日军投降仪式。新中国成立后,陈绍宽长期担任福建省副省长。胪雷人常说“胪雷不仅有数学家陈景润,还有将军陈绍宽,是真正的文武双全”。
  “陈绍宽曾经帮村里解决了一个大麻烦。”55岁的村民陈金发说,解放前,一个私人“电霸”在铺设一条电线时要经过胪雷村,带人砍了村里的几棵老树,族人发现后就去找他们理论,“电霸”恼羞成怒,马上切断了胪雷村的供电。无奈之下,胪雷人就向陈绍宽求助。没想到几天后,一条军舰便开到了闽江口,陈绍宽给“电霸”下了通牒:三天之内,必须恢复胪雷村的供电。“电霸”只好乖乖照办,后来还建了一座牌坊赔罪。“这块牌坊现在还立在村口呢。”陈金发得意地说。
  “别看他这么强悍,对胪雷村的乡亲们可是和气得很哩。”胪雷村村委会的一名女会计说,以前每到秋天,不少村民都在村道上晒谷子。周末回家时,陈绍宽的车子经常碰到晒谷子的村民“拦路”,可他从不按喇叭,也不会大呼小叫,总是静静地等村民将谷子收拾完才开车通过。
  和陈绍宽不同,陈景润在胪雷的痕迹很难找寻。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找到了陈景润的故居,却只剩下一堵土墙。又有村民说,后来陈景润在兄弟家中住过一段时间。记者找到这个房屋时却发现大门紧闭,蓝色的大门上有用黑笔写着的“陈景润”三个字。
  陈金发说,印象中的陈景润一直很木讷,平时唯一的爱好就是看书。大家都叫他书呆子。陈景润三十多岁时,一直跟十几岁的少年玩在一起。陈金发和伙伴们经常拿这个老实人寻开心。“没想到他后来有那么大的成就。”


城南古村开门就见水


  “开门见水、绿树成阴。”村民老陈这样描述他孩提时代的胪雷村。他回忆说,那时一到夏天,他和玩伴们就成天泡在村里的内河里,游泳、打水仗、摸鱼摸虾。
  有关胪雷村的历史,很多村民也不清楚,相传已有七百多年。说起由来,一位老人说,因为村子在胪峰(村后有座天马山,第三峰为胪峰)内,所以简称“胪内”,福州话中,“内”与“雷”是谐音,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被习惯叫做“胪雷”。


全村都姓陈,家规严格


  这位老人还兴致勃勃地给记者讲起了一段故事:他们的祖先定居胪雷前,这里已有蔡、林、王、陈等姓氏混居,后来为了逃避元朝的兵乱,祖先就从东门迁居于此,当时只是在山脚下搭了一个草棚,以养鸭为生。有一天,一位当地族长进棚躲雨,祖先热情款待,使其深受感动,送了他一块风水好的坟地,于是,祖先就将先人的尸骨迁来,此后便在胪雷安居落户,繁衍后代。后来外姓人开始慢慢外迁,所以,到现在,胪雷村内唯有陈姓。
  “胪雷村的陈氏宗族,有很严格的家规,所有外姓人都不能在村内安家,这种风俗一直沿袭至今,这在城门镇25个村落中,可谓独树一帜。”城门镇文化站林田老先生告诉记者,村内有三条街,分别是庵前街、中街、浦道,各房子孙若要另立门户,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沿不同街道建房,而且在祭祀祖先时,也是以这三条街为单位,分天分批前往宗祠祭拜。
  林老说,因为整个村子都是同族,所以胪雷村尤为团结。福州沦陷时,很多村落都遭到日军洗劫,唯有胪雷村安然无恙,相传是有汉奸给日军“报信”,称胪雷村民很团结,贸然进入,可能会惹来麻烦。日军于是悄悄从村口绕行出城了。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