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猎城网 发布人:小编
1. 林则徐
1. 林则徐(1785—1850)。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缴获和焚毁大批鸦片,并粉碎了英国侵略者的多次武装挑衅,表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其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也深入人心。
自幼勤奋。13岁府试夺魁首,14岁考取秀才,就读于福州鳌峰书院,20岁乡试中举;曾受聘于厦门海防同知任书记,又被福建巡抚张师诚招为幕僚;27岁登进士而入翰林院,有机会熟悉和研究朝廷典章制度及有关文献,并结交一批有识的士大夫。
林则徐出身贫寒家庭,为官清廉正直,关心民隐,为民众所称颂。自1810年起,林则徐先后任过监察御史、廷员、按察史、布政使、河督、巡抚、总督等职,历官于河南、江苏、湖南、两广、云贵等省。任职期间,整顿吏治,御敌外侵,兴修水利,赈灾救民,扶正经济,而且廉洁正直,有“林青天”这誉。
当时英殖民者向我国私贩鸦片,涂炭国民,攫取白银。林则徐在湖广总督任上,严厉禁止有误食鸦片,效果显著。他力促道光皇帝严禁鸦片输入,1833年,林则徐以钦差大臣身份赴广东查禁鸦片,大力整顿水师,组织民众武装,多次粉碎“船坚炮利”的英侵略者的军事挑衅。1839年,林则徐在广州虎门销毁鸦片的壮举,震惊中外。次年6月,英舰相继入侵广州海面,林则徐筹划反击,于磨刀洋火攻英舰获胜,同时将军情上奏朝廷,不飞咨沿海各省,要求加强防务。时广州严防,英军不得入侵,但是江浙守将对林则徐的飞咨置若罔闻,以致从广州沿海北上的英军攻入定海,继而北侵天津大沽口,威胁北京。在英侵略者的炮火面前,昏庸的道光帝吓得六神无主,在投降派的诬害下,竟然把英军入侵归罪于林则徐“办理不善”,并将林则徐革调往浙江军营,不久,又责令遣戍伊犁。
林则徐在新疆三年间,组织民众开垦农田37000余顷,并推广坎儿井,介绍关内纺车等。至今新疆民间仍流传着“林公井”、“林公井”的佳话。1846年,林则徐被赦回,先后为陕西巡抚、陕甘总督、云贵总督。1849年告病还乡。
1850年,林则徐奉旨赴广西“剿办”,行至广东潮州,病卒于普宁县,享年66岁,归葬于福州北门外马鞍山。谥号“文忠”,晋赠太子太傅。林则徐逝世后,全国哀悼,福州建祠奉祀。
2.沈葆桢
2.沈葆桢(1820—1879)。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字翰宇,号幼丹,林则徐女婿。晚清军政重臣,海军主要创始人之一。道光二十七年进士。1855年任江西九江知府,随曾国藩办理湘军营务,与太平军作战。旋署理广信知府,因坚守府城,擢道员,留管广信防务。1858年兼理湘军粮台,转解两湖、江西协饷、军火。1862年初,由曾国藩推荐,出任江西巡抚,兼办广信粮台。1866年10月,由闽浙总督左宗棠推荐,任福建船政大臣,总理福建船政局,具体规划和领导了船政局的建设。1870年,上奏清廷设立轮船统领,对促进近代海军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872年初,反驳顽固派反对自制轮船的主张,力主船政局继续造船,以增强海防实力。积极创办福建船政学堂,为中国近代海军和造船事业培养了第一批人才。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奉命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调集军舰和军队在台湾、澎湖及福州、厦门沿海设防,与日本交涉,最后迫使日军退出台湾。其间曾两次赴台,对进一步加强防务、开发台湾,提出许多建议。并力主建设以铁甲舰为主体的外海海军,着手设法向外国购买铁甲舰。1875年,被任为两江总督兼办理通商事务大臣,督办南洋海防。在吴淞口设立外海兵轮船统领,奏请各省兵轮定期前去合操训练。又主动提出优先发展北洋海军,在经费、装备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为后来北洋海军成军做出了贡献。1879年病逝于任所,追谥“文肃”,追赠太子太保衔,入祀贤良祠,政绩在清史立传。1881年在原籍和江宁的专祠相继落成。
3. 陈宝琛
3. 陈宝琛(1848—1935)。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字伯潜。清同治进士。曾任翰林院侍讲学士、江西学政,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为晚清清流派主要人物之一,以直言敢谏知名。1879年沙俄侵占伊犁九城,他力主出兵收复。中法战争期间,疏请举义兵援越抗法,旋受命钦差会办南洋大臣。1891年被黜,回原籍创设新式学堂,倡办漳厦铁路。1909年始起用。1911年在毓庆宫行走,为宣统帝授读。继任汉军副都统、弼德院顾问大臣。清帝逊位后,仍以“帝傅”身份留在清宫,并纂修《德宗本纪》、《德宗实录》。1917年张勋复辟,曾任“内阁议政大臣”。1931年底溥仪在日本策划下潜赴东北,建立傀儡政权,他拒受伪职。后卒于北平。有《陈文忠公奏议》、《沧趣楼文存》、《沧趣楼诗集》等。
4. 黄乃裳
4. 黄乃裳(1849—1924)。字绂丞,福建闽清人。1896年,在福州创办福建最早的报纸《福报》,鼓吹维新变法。1898年,参与康有为、梁启超的“百日维新”运动。1900年,到英属沙捞越诗巫,与沙捞越王二世查理斯?布律克爵士签订垦约,以“港主”身份承包土地垦殖权。乃裳把诗巫垦场称为“新福州”,在闽清、古田、闽县、侯官等县前后招垦农3批1600人左右,经3年多拓荒,“新福州”垦场由初期种植甘薯、杂粮、蔬菜等农作物,到后来大量引种橡胶获得成功,垦农生活日趋富足。光绪三十年(1904年),因垦区拒绝贩卖鸦片、开设赌场,触怒沙捞越政府,被当局驱逐。1906年,赴新加坡谒见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成为南洋华侨中最早的同盟会会员之一。在福州创办简易师范学校,并担任福州英华、福音、培元三书院教务长。福州光复后,出任福建军政府交通司司长。民国9年,应孙中山邀请任中华民国政府高等顾问。民国12年,任福建省署高等顾问。后病逝于闽清县城。
5. 林纾
5. 林纾(1852—1924)。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字琴南。林纾的古文论,以桐城派提倡的义法为核心,以左、马、班、韩之文为“天下文章之祖庭”,以为“取义于经,取材于史,多读儒先之书,留心天下之事,文字所出,自有不可磨灭之光气”。同时林纾也看到了桐城派的种种弊病,反对墨守成规,要求“守法度,有高出法度外之眼光;循法度,有超出法度外之道力”。林纾青年时代便关心世界形势,认为中国要富强,必须学习西方。中年而后,“尽购中国所有东西洋译本读之,提要钩元而会其通,为省中后起英隽所矜式”。他不懂外语,不能读原著,只靠“玩索译本,默印心中”,常向马尾船政学堂师生“质西书疑义”。后来他与朋友王寿昌、魏易、王庆骥、王庆通等人合作,翻译外国小说,曾笔述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腊、日本和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的几十名作家的作品。一生著译甚丰,翻译小说达二百余种,为中国近代译界所罕见,曾被人誉为“译界之王”。
6. 刘步蟾
6. 刘步蟾(1852—1895)。福建侯官(今闽侯)人,字子香。自幼聪明豪爽。晚清北洋海军将领。1867年,年仅15岁即考入福建船政局后学堂首届驾驶班,并以优异成绩毕业。1875年,赴欧洲考察海军兵器。1877—1879年,作为中国近代最早派出的军事留学生之一,在英国海军深造,曾任英海军“马那多”旗舰见习大副,期满考试获英海军优等文凭。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任右翼总兵兼“定远”旗舰管带。治军严格,慷慨好义,不满外籍教官之骄横,积极维护中国海军之主权。鉴于日本大兴军备,觊觎中国,而清廷却停购军舰的情况,亲谒李鸿章,力陈中国应继续加紧扩建海军。9月17日,参加黄海海战,指挥“定远”舰官兵沉着应战,奋勇抗敌。战后返回旅顺(今属大连),奉命署理北洋海军提督,悉心督修战舰。1895年,在威海卫之战中,拒绝降敌,顽强拼战,弹尽援绝,自杀殉国。
7. 严复
7. 严复(1854—1921),福州人,字又陵。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1866年以第一名考入船政后学堂驾驶专业,1871年毕业。1877年选为第1届留学生赴英留学,课余精心考察西方社会政治制度,研究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比较“中学”、“西学”异同。1879年归国,任船政后学堂教官,次年调任天津水师学堂总教官,曾先后4次参加科举考试失败。1889年升任天津水师学堂会办(副校长);翌年,升任总办(校长),前后任教达20年。1898年译成《天演论》正式出版问世,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唤起人民救亡图存,反对顽固保守,提倡新学,废除科举,实行变法革新,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等主张,震动整个思想界,影响极大。同年6月,光绪皇帝下诏变法,7月接见严复,访以新政大事。维新运动失败后,他主要精力用在翻译西方学术论著,陆续译成《原富》、《君群学肄言》、《群已权界论》、《穆勒名学》、《法意》、《名学浅说》等著作,系统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他的译书态度严谨,语言朴素简洁,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1902年任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总纂。1906年,参与创办复旦公学(复旦大学),担任校长。同年又任安徽师范学堂校长,1909年被赐予文科进土。1910年任资政院议员、海军部协都统(副部长)等职,翌年任海军部一等参谋官。1912年任京师大学堂校长,1913年任总统府外交、法律顾问。同年参加发起“孔教会”,提倡尊孔读经,思想倾向守旧。1914年,任约法会议议员、参政院参政、宪法起草委员。1915年列名“筹委会”。1918年回福州养病,1921年10月病逝,享年67岁。
8. 萨镇冰
8. 萨镇冰(1859—1952)。闽县(今福州)人,字鼎铭,蒙古族。1869年考入马尾船政学堂,学习驾驶,1872年上“扬武”号见习。1877年3月,萨镇冰赴英留学,在格林尼茨海军学院学习,1880年回国。1882年调任天津水师学堂任教习。1886年任“威远”号(后改为“康济”号)兵船管带,1888年晋升参将。北洋海军战败后,萨镇冰被革职,遂回乡任教,1899年复职,回北洋海军任管带。1903年任广东东澳镇总兵,1905年升任广东水师提督,总理南、北洋海军。民国建立后,萨镇冰1916年任驻沪海军总司令,1917年任海军总长,1919年5月暂代理国务总理。1927年应聘出任国民政府海军高级顾问,1933年任福建省省长。1937年10月,萨镇冰前往南洋,在侨界中宣传抗日。1946年11月被授予海军上将军衔,并予除役。1949年通电拥护中国共产党,拒绝去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1952年4月病逝。
9.林旭
9.林旭(1875—1898)。福建侯官人。清末维新派。举人出身,曾经充任荣禄幕僚,又曾任内阁中书。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他反对割让辽东和台湾,上书请拒和议。他仰慕康有为的学识,曾拜见康有为并与之讨论时政,观点一致,受业为康有为的弟子。1898年3月,在京组织蜀学会,为组织保国会奔走。“百日维新”中,光绪帝召见他,赏四品卿衔,充军机章京,与谭嗣同、杨锐、刘光第等同参新政。林旭在军机四卿中较激进,上书言事甚多,起草不少上谕。戊戌政变前,他两次为光绪帝给康有为传密诏。政变后被捕,就义于北京菜市口,是“戊戌六君子”之一。著有《晚翠轩诗集》。
10. 林觉民
10. 林觉民(1887—1911)。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字意洞,号壮飞,又号天外生。少时厌恶科举,遵父命应考童生,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第一个交卷了事。1902年考入福州全闽大学堂文科学习,曾数次领导学生运动。1907年毕业,留学日本,进庆应大学文科攻读哲学,并学英文,德语。不久参加同盟会。1911年初得黄兴,赵声自香港来信,归国约集福建同志响应广州起义。4月23日夜,由香港入广州。4月24日夜写《绝笔书》,感情诚挚,痛言为正义而死,“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27日下午5 时半,起义开始,随黄兴进攻督署,因受伤而被捕,从容就义。时年24岁。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其《与妻书》感动了当时众多的革命志士。
11. 侯德榜
11. 侯德榜(1890—1974)。福州人,化工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10年他考入清华大学留学生预备学堂,3年后,以十门功课共1000分的特优成绩获公费留美。留学8年,他先后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士、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及博士学位。为建立民族制碱工业,1921年,侯德榜毅然决定回来报效祖国。在他的技术指导下,在20年代指导建立了亚洲最大碱厂——天津塘沽碱厂,生产出“红三角”牌纯碱。1926年,“红三角”参加了美国费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荣获最高荣誉——金质奖。本来,侯德榜可以出售专利,获取高额报酬,但他却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制碱专著《纯碱制造》,把制碱技术的奥秘公之于世,让中外化工学者共享。1937年,侯德榜主持建成具有世界水平的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南京硫酸铵厂,开创了我国化肥工业的新纪元。1943年,他率先在实验室完成连续生产纯碱和氯化氨的联合制碱工艺,被世人称为“侯氏制碱法”,为世界制碱技术开辟了新途径,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并引起强烈反响。从此,中国制碱化学工业一跃而登上世界舞台。1955年,侯德榜被选聘为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1959 年,他被任命为化工部副部长。
12. 林祥谦
12. 林祥谦(1892—1923)。福建闽侯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892年10月19日(农历八月廿九日)出生在今闽侯县尚干镇一个贫苦的农家。14岁时祥谦进马尾船厂当学徒,1912年到武汉江岸机务厂当工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京汉铁路江岸工人俱乐部干事、江岸分工会委员长。1923年,在震惊中外的京汉铁路大罢工中,林祥谦是京汉铁路总罢工委员会江岸罢工负责人,领导铁路工人,坚定地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进行斗争,不幸于2月7日被军阀吴佩孚逮捕,是夜12点,绑在江岸东站的站台灯柱上。敌人威迫他下复工令。他拒不答应,在被刽子手连砍两刀后,仍大义凛然毫不动摇地回答:“没有总工会的命令,我头可断、血可流,决不下令复工!”林祥谦最后被敌人残酷杀害,壮烈牺牲,年仅32岁。
13. 郑振铎
13. 郑振铎(1898—1958)。原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永嘉。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考古学家。1917年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学习,五四运动爆发后,曾作为学生代表参加社会活动,并和瞿秋白等人创办《新社会》杂志。1920年11月,与沈雁冰、叶绍钧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主编文学研究会机关刊物《文学周刊》,编辑出版了《文学研究会丛书》。1923年1月,接替沈雁冰主编《小说月报》,倡导写实主义的“为人生”的文学,提出“血与泪”的文学主张。大革命失败后,旅居巴黎。1929年回国。曾在生活书店主编《世界文库》。抗战爆发后,参与发起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创办《救亡日报》。和许广平等人组织“复社”,出版了《鲁迅全集》、《联共党史》、《列宁文选》等。抗战胜利后,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办《民主周刊》,鼓动全国人民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1949年以后,历任文物局局长、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民间研究会副主席等职。1958年10月18日,在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失事殉难。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通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俄国文学史略》等。有《郑振铎文集》。
14. 谢婉莹
14. 谢婉莹(1900—1999)。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笔名冰心。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惟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同年起发表散文《笑》和《往事》。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26年,冰心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执教于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校。1946年赴日本,曾任东京大学教授。1951年回国,先后任《人民文学》编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作品有散文集《归来以后》、《再寄小读者》、《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拾穗小札》、《晚晴集》、《三寄小读者》等。她的短篇小说《空巢》获1980年度优秀短篇小说奖。儿童文学作品选集《小桔灯》于同年在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荣誉奖。她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15. 林徽因
15. 林徽因(1904—1955)。福州人。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林徽因的感情生活很丰富而含蓄,与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都有着或多或少的感情联系。三十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写下有关建筑方面的论文、序跋等二十几篇,另有部分篇什为其与梁思成等合著的建筑论文。在文学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九十九度中》等。1949年以后,林徽因在美术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只可惜她壮志为酬,在1955年4月1日清晨,经过长达15年与疾病的顽强斗争之后,与世长辞,年仅51岁。
16. 高士其
16. 高士其(1905—1988),生于福建福州市。中国著名科普作家、科普作家,他长期致力于科普创作,以极大的热情,克服身体残疾造成的困难,创作了大量的科学小品、科学童话、科学故事和科学诗,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20岁从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毕业,先后就读于美国威斯康幸大学和芝加哥大学,不幸的是,在一次实验中他感染了甲型脑炎病毒,逐渐全身瘫痪。此后数十年间,尽管他“被损害人类健康的魔鬼囚禁在椅子上”,但依然向人们奉献了数百万字精美的科普文艺作品。为纪念和表彰我校已故校友、著名科学家和科普作家高士其对科学与人类特别是科学普及事业所做的杰出贡献,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审议通过,将国际编号为3704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高士其星”。
17. 邓拓
17. 邓拓(1912—1966),福建闽侯人。他从小就酷爱文学艺术。1930年参加了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三七年秋到达解放区后,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晋察冀新华总分社社长等。解放后先后任《人民日报》社长、总编辑和北京市委文教书记等职。一九六一年,邓拓应《北京晚报》的要求,开设了《燕山夜话》专栏。以马南邨为笔名。在此之后,他又与吴晗、廖沫沙同志合作,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了《三家村札记》的专栏。这些杂文旗帜鲜明、爱憎分明、切中时弊而又短小精炼、妙趣横生、富有寓意,博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支持。林彪、江青等人,出于整垮北京市委,进而搞乱全国,乱中夺权的阴谋,对《三家村札记》和《燕山夜话》最先举起了屠刀。姚文元对《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的作者横加罪名,邓拓因此而含冤自尽。邓拓的杂文重史识、史论,抓住现实,旁征博引,含蓄委婉,可谓雅俗共赏。
18. 吴孟超
18. 吴孟超(1922—)。福建闽清县人。肝脏外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12次担任“国际肝炎肝癌会议”等重要学术会议的主席或共同主席。吴孟超院士的主要科技成就如下:(1)创立了肝脏外科的关键理论和技术体系。 (2)开辟了肝癌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领域。(3)创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肝脏疾病研究和诊疗中心,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他从事肝脏外科领域研究近五十年来,发表学术论文796篇,获得国家、军队、省部级科技奖励26项,获中央军委授予的“模范医学专家”称号和国际肝胆胰协会授予的“杰出成就奖”等荣誉26项。年逾八旬的吴孟超院士,为了中国的肝脏外科事业,至今仍奋斗在临床、教学、科研第一线。
19. 陈景润
19. 陈景润(1933—1996)。福建福州人。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陈景润是世界著名解析数论学家之一,他在50年代即对高斯圆内格点问题、球内格点问题、塔里问题与华林问题的以往结果,作出了重要改进。60年代后,他又对筛法及其有关重要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1966年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陈景润,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 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他证明了“每个大偶数都是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领先地位。这一结果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受到广泛征引。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陈景润于1978年和1982年两次收到国际数学家大会请他作45分钟报告的邀请。陈景润共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20. 黄春平
20. 黄春平(1938—)。福建闽侯人。航天系统工程管理和弹头技术专家,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火箭系统总指挥。先后参加或主持9种型号28次飞行试验任务,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获得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总装备部载人航天突出贡献奖及两次航天奖等,是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1964年从北京工业学院工程力学系弹头总体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国防部五院一分院工作,历任技术员、工程组长、室主任、副所长、综合计划部部长、军品科研生产部部长、院长助理、副院长、科技委副主任;多个型号主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正副总指挥。1987年至1992年担任国家高技术计划中的“863- 409”首席科学家。担任过长征三号、长征二号戊火箭总指挥,现任长征二号己火箭总指挥。参加或主持了5种核弹头的研制、“两弹结合”定型、一种常规导弹研制定型以及3种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