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越王无诸
无诸(约生于战国晚期,卒于汉初),汉闽越王,姓驺氏,为越王勾践后裔。越国解体后,无诸移居闽地,成为闽越王。秦统一后,降为君长。秦末,他率闽中士卒举师北上,协同诸侯灭秦。楚汉分争天下,无诸出兵辅佐汉王刘邦打败项羽。汉高祖五年二月复立他为闽越王,封管闽中故地。无诸仿效中原,于现今福州的冶山之麓筑城建都号“冶城”,这是福州建城的开始。由于他创建冶城,开辟闽疆,因而,成为中国历史上闽越族的第一个卓著人物。
张伯玉(1003~约1068年),字公达,建安(今建瓯县)人。 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登进士第。以后又登书判拔萃科。庆历元年(1041年),出任吴郡从事兼郡学教授;接着以秘书丞为太谷令。他爱民勤政,广兴水利。庆历四年(1044年),范仲淹以其敢言清节,荐于朝廷任职。皇祐元年(1049年)官侍御史。当时陈执中为相,伯玉说:“天下未治,未得真宰相故也。”因而得罪陈执中,出知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仁宗皇帝惋惜伯玉,离京前,赐银钱五万。 至和年间(1054~1056年),伯玉任严州副知州。嘉祐八年(1063年),以度支郎中知越州(今浙江绍兴)。伯玉兴学育才,作出很大成绩。治平二年(1065年),伯玉移知福州,即令编户浚沟七尺,植榕绿化。数年后,“绿荫满城,暑不张盖”,伯玉植榕声名盛极一时。 |
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仙游县枫亭人。 宋天圣八年(1030年)中进士甲科,授漳州军事判官,后历任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秘书丞、集贤校理、知谏院兼知起居注等官职。 景祐三年(1036年)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赞扬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刚直不阿抨击高若讷趋炎附势,直声震天下。蔡襄主张去邪恶,进贤才,支持推行“庆历新政”。庆历四年(1044年)蔡襄以右正言、直史馆出知福州,庆历七年(1047年),改福建路转运使。任职期间,修复莆田古丘塘、福州五陂塘水利,大片农田受益,让闽人自煎自贩海盐,分享盐利;减免丁口税,减轻人民负担;取缔巫医,择聪慧青年习医,为民治病。 蔡襄还下令在福州12县古道旁遍栽榕树。从福州大义渡口至泉、漳间七百里路旁两侧,皆植松树。民间歌谣传颂:“夹道松,夹道松,问谁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万古摇清风!” 皇祐三年(1051年),蔡襄先后任起居舍人、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等。嘉祐元年(1056年),蔡襄再知福州。次年,又下令侯官、闽县、怀安3县兴修水利。闽县扩大东边护城河(即今晋安河)。蔡襄礼贤下士,劝学兴善。为纠正当时儒生沉溺雕琢之文的积弊,聘请宿儒周希孟、郑穆、陈烈等人,教授“明理尽性”的道学。还亲自至学舍执经讲授。嘉祐三年(1058年),移知泉州。在泉州支持建造洛阳桥(又名万安桥),并亲自撰书《万安桥记》。 嘉祐五年(1060年)秋,蔡襄为翰林院学士,权三司使。治平二年(1065年),出知杭州。后丁母忧回里,病逝家中,赠吏部侍郎。南宋初,追谥“忠惠”。 蔡襄书法与苏轼、黄庭坚、米芾齐名。福州鼓山灵源洞和北郊苔泉有他题刻。所著《荔枝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果艺栽培学专著;所著《茶录》,是论述宋代茶文化的名著。译成英文、法文,传播国外。另有《端明集》(亦称《蔡忠惠集》)传世。 |
程师孟(1015~1092年),字公闢,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 生于官宦之家。宋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历任光水、钱塘县令,桂州通判,楚州、夔路和河东提点刑狱,在夔路开仓赈济灾民,在河东兴修水利,防治水患。治平元年(1064年)入京任三司都磨勘司,管理河北四榷场事务。熙宁元年(1068年)九月,以光禄卿出为福州知府。翌年四月,动工修建子城城墙,并扩建其西南隅,又以余力疏浚河湟,修造桥梁。 熙宁三年(1070年),师孟在庙学内建厅舍,州学教授有厅自此始。师孟又在乌石山建道山亭,请文学家曾巩作《道山亭记》。 师孟提倡植榕,绿化福州,还留下不少诗篇和“霹雳岩”、“天章台”、“冲天台”、“光禄吟台”、“宿猿洞”等题刻。同年六月,调任广州知州。福州人民为师孟建生祠于乌石山千福寺,在祠旁立石碑,镌刻他的诗作。师孟在广州6年后,入京为给事中,集贤殿修撰、都水监、将作监,又移知越州、青州。后以年老辞官归里,进正议大夫。 |
陈襄(1017~1080年),字述古,号古灵先生,侯官县(今闽侯)南通古灵人。幼拜老儒为师,及长,就学福州,与陈烈、周希孟、郑穆为友,称“海滨四先生”。 宋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及第。陈襄为浦城县主簿,代理县令,明察深研,判决不少疑案。并建学舍三百楹,亲临讲课,求学者数百人。后调任台州仙居令,作《劝学》一文,劝年轻人就学。皇祐三年(1051年),入京任秘书省著作郎,后又外任孟州(今河南孟县)河阳令。当地人不懂种水田,陈襄割田二百亩为示范田,教人民种水稻。至和元年(1054年),再次入京任秘书丞。外放为彭州(今四川彭县)濛阳令。富弼为宰相时,力荐陈襄。 嘉祐二年(1057年),任秘阁校理,判尚书祠部事。嘉祐六年(1061年),出知常州,发动民众开渠引水,使二百里土地受益。治平元年(1064年),改任开封府推官。后为盐铁判官。神宗立,陈襄奉命出使辽国,辽国设小座招待陈襄,陈襄以礼争之,不肯就座,辽人反向地方官抗议,上奏朝廷,陈襄因此出知明州(今宁波)。熙宁元年(1068年),任尚书刑部郎中,修起居注,知谏院,管勾国子监事,改侍御史知杂事。时王安石执政,陈襄五次上疏,论“青苗法”之害,请罢免王安石、吕惠卿,神宗不从,但器重陈襄文才,召试知制诰。陈襄以言不见听,辞不应试。翌年,任知制诰,入直学士院。熙宁四年,陈襄出知陈州(今河南淮阳),修建范仲淹拟修的学舍,与诸生讲《中庸》。次年,移知杭州。熙宁七年(1074年),复知陈州,修八字沟,排除城中水涝灾害。熙宁九年(1076年),陈襄被召入京,为枢密院直学士,知通进银台司,提举进奏院,后又兼侍读,提举司天监。元丰二年(1079年),兼管尚书都省事。陈襄在经筵时,受神宗信任,曾举荐重臣、名士司马光、韩维、吕公著、苏颂、范纯仁、苏轼、曾巩、程颢、张载、苏辙、郑侠等33人。 后病死京都,追赠给事中,谥“忠文”。葬常州宜兴县安定乡。 著有《古灵集》25卷传世,另有《易讲义》、《中庸讲义》。 周希孟(约1013~1054年),字公辟,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 年少通五经,尤精于《易》,与郑穆、陈襄为友。 提倡经学,持经讲道。自宋庆历以后,历任州守如蔡襄、刘夔、曹颖叔等皆亲临学舍,询问经义,希孟之名益显。朝廷诏赐粟帛,命将仕郎,试国子监、四门助教。 至和初,病卒于家。 著有《诗义》10卷、《易义》10卷、《春秋义》30卷,《杂文》2卷。 陈烈(1012~1087年),字季慈,学者称季甫先生。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与陈襄友善。 宋庆历元年(1041年),举乡荐,试进士不第,遂不再往。蔡襄知福州,向陈烈询问闽俗利弊,陈烈留诗示劝。陈烈熟悉古代礼节,依据儒家经义办理婚、冠、丧、祭诸典。皇祐五年(1053年)州守曹颖叔荐陈烈于朝廷,诏授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福州州学教授。陈襄屡荐于朝,称其明典礼,博通群经,其为文章,渊源洗博,肆笔而成,求之宿儒,未有其比。 元祐元年(1086年),特授宣德郎致仕。翌年,仍任福州教授。是年病卒。 有《孝报经》3卷。 郑穆(1018~1092年),字闳中,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生于书香之家,与陈襄、陈烈、周希孟等友善,积极提倡儒学。 宋皇祐五年(1053年),中进士甲科,任河南寿安主簿,后入京,为国子监直讲,编校集贤院书籍,转馆阁校勘,升太常博士,又改集贤校理,汾州通判。熙宁三年(1070年),任岐王侍讲。熙宁六年(1073年),神宗以为其道德、才学可以辅导诸王,改诸王府侍讲。郑穆居馆阁30年,在王邸亦10年左右,凡可以劝戒者,必反复陈述,岐、嘉二王,深为敬重。元丰三年(1080年),出知越州,加朝散大夫,任期尚未满即告老,掌管杭州洞霄宫。元祐元年(1086年),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召郑穆入京,为国子祭酒。元祐三年(1088年),杨王、荆王请为侍讲,遂改任杨王府赞善。太学生上书乞以为师,朝廷仍命郑穆为国子祭酒兼徐王翊善。翌年,任给事中兼祭酒。元祐六年(1091年),以本官提举洞霄宫。后病卒于福州文儒坊家中。 |
宋代第一个状元许将
许将(约1037~1111年),字冲元,祖籍闽清,迁居闽县(今福州市区)。 宋嘉祐八年(1063年),以进士第一人及第,为福州地区历史上第一个状元,签书昭庆军判官。治平年间(1064~1067年),任明州(今宁波)通判;神宗召对称旨,授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 熙宁四年(1071年),升右正言、直舍人院。熙宁七年(1074年)任知制诰。当时辽国以20万大军进逼代州(今山西代县),要求议定疆界。神宗命许将为使北上谈判。许将挫败辽国种种诘难,回朝复命,升知审官西院、直学士院、判尚书兵部。元丰元年(1078年),进翰林学士,起居舍人兼侍读,代开封府尹。翌年,知礼部贡举,遭弹劾,降知蕲州(今湖北蕲春)。元丰五年(1082年),以龙图阁待制知扬州、郓州(今山东菏泽)。次年,调为兵部侍郎,条陈有关兵马八事。元丰八年(1085年),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成都府。元祐三年(1088年),入为翰林学士,升尚书右丞,又被弹劾,降为资政殿学士,知定州、扬州、大名府(今北京市)。绍圣元年(1094年),入为吏部尚书、尚书左丞,进正议大夫中书侍郎。元符三年(1100年),徽宗即位,许将以拥立之功,进门下侍郎、金紫光禄大夫,又以抚定鄯、廊二州,收复河湟之功,升特进。后又被劾,降为资政殿大学士,出知河南府;再降为资政殿学士,知颖昌府、大名府。不久,加观文殿学士、奉国军节度使。 大观四年(1110年),召为祐神观使。次年病逝,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文定”。 |
水利工程专家李宏
李宏(1042~1083年),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宋时兴化军莆田县南洋平原田地,灌溉水源来自德化戴云山的木兰溪。 木兰溪雨季水量大,旱季水量小,致南洋平原旱涝无常,大片田地荒芜。当地人民迫切期望兴建水利工程,保证农业收成。自宋治平元年(1064年)以来,长乐人钱四娘、林从世先后两次修建木兰陂,均未成功。熙宁八年(1075年),李宏携款7万缗到莆田,第三次兴建木兰陂。李宏在僧人冯智日的协助下,总结前番教训,亲自勘察地形,慎重选址,精心设计,严密施工。经过8年努力,终于在元丰六年(1083年)建成著名的木兰陂。陂长35丈、高2.5丈,上障诸溪,下阻海潮;又在陂的上下数里地方,砌以长石,阻遏浪潮;在陂的南岸建回澜桥,开大沟七条、小沟一百多条,导溪水过桥入沟,灌溉南洋万顷良田,岁输军储三万七千斛。 后人在陂上立庙奉祀。 |
名臣黄龟年
黄龟年(1083~1145年),字德邵,永福县(今永泰县)人。 宋崇宁五年(1106年)进士,初任洺州司理参军,转河北西路提举,荐为太常博士。靖康元年(1126年),任吏部员外郎,升监察御史。后改任中书门下检正诸房公事,充修政局检讨官。反对朝廷割让河北三镇(太原、中山、河间)与金国议和,受到舆论赞扬。绍兴二年(1132年)七月,任殿中侍御史,与刘棐共谋驱逐秦桧。龟年向高宗上书,弹劾秦桧及其党羽王、王昞、王守道。八月,高宗罢免秦桧宰相职,改授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龟年又两上奏章,列举事实,揭发秦桧徇私欺君、无所顾忌、矫言伪行、朋比为奸等罪行。由于龟年先后四次弹劾,高宗下诏免去秦桧一切官职,并张榜于朝堂,表示不再起用,以戒奸臣。高宗随即任命龟年为太常少卿,升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兼给事中。此时,抗金战事接连告捷,高宗怕徽、钦二帝生还,自己皇位不保。乃于绍兴五年(1135年),起用秦桧为资政殿学士,绍兴八年(1138年)任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平章事,兼枢密使,罢斥主战派人物。翌年正月,宋金议和,宋对金称臣纳贡,龟年也被罢免中书舍人等职。 |
张元幹(1091~1161年),字仲宗,自号真隐山人,又号芦川居士、芦川老隐。永福县(今永泰县)嵩口月洲人,出身书香世家。 宋政和二年(1112年)入太学,为上舍生。不久,任职于澶渊(今河南濮阳县)。宣和五年(1123年)从京都返闽,途访李纲于梁溪,结成好友。宣和七年(1125年),任陈留县丞。靖康元年(1126年),李纲任亲征行营使,征召元幹为属官,参与京都保卫战。四月,任详议司兵房检讨官。不久,钦宗向金求和,罢李纲官职,元幹随之遭贬,离京南下,流落江淮。翌年五月,高宗即位,起用李纲为宰相,元幹任朝奉郎、将作少监。建炎三年(1129年),授正议大夫,充抚谕使。绍兴元年(1131年),秦桧当权,元幹不屑与奸佞同朝,辞官归乡,寓居福州。绍兴八年(1138年)十二月,李纲在福州上书反对议和,元幹作《贺新郎》词支持李纲。绍兴十二年(1142年)秋,胡铨因反对议和、请斩秦桧、王伦、孙近以谢天下,遭贬官后,又被除名,并押送新州(广东新兴县)编管。元幹不畏权势,作《贺新郎》词为胡铨送行。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秦桧得知元幹写词送胡铨,将他交临安大理寺处置,遂被削职、除名、入狱和抄家。出狱后,作《水调歌头·罢秋后漫兴》等词以抒发百折不挠情怀。其主要成就是词作,其词冲破专写离别相思、绮罗香泽的传统,纳入时代重大主题,所作《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扬州慢·已酉秋吴兴舟中作》、《水调歌头·同徐师川泛太湖舟中作》等,在题材和风格上,都对后来的辛弃疾词派产生重大影响。 卒后归葬闽之螺山。著有《芦川归来集》16卷,《芦川词》2卷传世。 |
南宋丞相 梁克家
梁克家(1128~1187年),字叔子,泉州晋江县(今泉州市区)人。 南宋绍兴三十年(1260年),以进士第一人及第,授平江佥判,召为秘书省正字,升著作佐郎。请朝廷下诏求直言,孝宗从其言;又陈六事:正心术、立纪纲、救风俗、谨威柄、定庙算、结人心,得孝宗嘉纳,累迁为中书舍人。后出使金国,受到隆重礼待;比箭时连发连中,金人惊服。不久,迁任给事中,遇事敢言,得孝宗赞赏。乾道五年(1169年),升端明殿学士。翌年,升参知政事,后兼知枢密院事。他请筑楚州(今江苏淮安地区)城,环列舟师,以防金人挑衅。时虞允文任枢密院使,主战甚力;克家认为时机尚未成熟,意见不合,请求辞职,孝宗不从。乾道八年(1172年),诏改仆射为左右丞相,克家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后虞允文罢相,克家独居相职。他执法公正,不惧贵戚权门,因与一些朝臣意见不合,力求辞职,遂以观文殿文学士出知建宁府。又因事罢职,提举临安洞霄宫。淳熙六年(1179年),改知福州。过2年,复官观文殿学士,仍知福州。 政事余暇,约士人,搜集材料,又亲自寻求断简零编,核对公牍,参以老一辈传闻,纂成《三山志》40卷,内分地理、公廨、版籍、财赋、兵防、秩官(附科名)、寺观、土俗等9门。志名三山,实含当时福州所属闽县、连江、侯官、长溪、长乐、福清、古田、永福、闽清、宁德、罗源、怀安等12县地方文献。尤以所记五代闽国旧闻轶事为史书所未载,是现存一部完整的最早福州志书,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淳熙九年(1182年),克家奉召入京,任醴泉观使,复任右丞相,封仪国公。不久因病辞职,进封郑国公。卒赠少师,谥“文靖”。 |
理学家黄榦
黄榦(1152-1221年),字直卿,号勉斋。祖籍长乐县,徙居闽县(今福州市区)。 宋淳熙二年(1175年),其兄任职吉州,黄榦从行,结识刘清之(子澄)。清之奇其才,书荐于朱熹。时大雪,黄榦至崇安五夫里拜访,不料朱熹已外出,黄榦留住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次年春,朱熹归。黄榦自见朱熹,便夜不设榻,衣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朱熹语人曰:“直卿志坚思苦,与之处甚有益”。淳熙九年,朱熹以仲女为其妻。绍熙五年(1194年),授迪功郎,监台州酒务。时竹林精舍建成,朱熹致书黄榦,请其“代即讲席”,并编《礼书》。庆元二年(1196年),“伪学”之禁起,朱熹罢祠落职,仍讲学不辍。黄榦于建阳潭溪建潭溪精舍,为其“讲道著书之地”,亦为朱熹往来云谷、考亭憩息之所。翌年,丁母忧,黄榦奔丧福州北郊长箕岭,筑墓庐讲学,从者甚众。庆元六年(1200年)三月,朱熹病重,命黄榦收《礼书》底本,补辑成之;并手书与他决别道:“吾道之托在此,吾无憾矣。”朱熹病逝,黄榦守丧3年毕。调监嘉兴石门酒库,揭露库吏勾结奸商“公造私酒”,官酒不卖,反而自卖私酒之行径。嘉定元年(1208年),黄榦力主“壮国势而消外侮”。先后任江西临川令、新淦令及安徽丰安军通判。嘉定八年(1215年),知湖北汉阳军,面对严重旱灾,筹集赈荒米7万馀石,分甲乙丙丁四等赈粜,活者万家。嘉定十年(1217年),调知安庆府,亲自督修郡城,备战守,保障安庆境内不受金兵侵扰,当地士民称赞道:“不残于寇,不滔于水,生汝者黄父也。”次年,讲学江西白鹿洞书院。嘉定十二年(1219年)十月,返回福州;次年致仕,专事讲学,弟子日盛,编礼著书,孜孜不倦。 病逝后,于绍定六年(1233年),诏赠朝奉郎,端平三年(1236年)赐谥“文肃”,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福州建勉斋书院纪念他,清雍正二年(1724年),从祀于孔庙,又在府学里建黄勉斋祠。著有《朱熹行状》、《勉斋集》、《书传》、《易解》、《孝经本旨》、《四书通释》、《仪礼通解》等。 |
著名诗人萧德藻
萧德藻,生卒年不详,自号千岩老人,闽清县人。曾与陆游从江西人曾义学诗。 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进士。初为龙川丞,后任湖北参议,再调湖州乌程令。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与诗人杨万里认识,作诗互赠,成为诗友。宰相曾推荐他出任太守,他称病不就。后任福建安抚司参议闲职。德藻著有《千岩择稿》7卷,杨万里作序,惜未传世。经汇集各家记载,只得《采莲曲》等9首,《古梅》诗:“湘妃危立冻蛟脊,海月冷挂珊瑚枝。丑怪惊人能妩媚,断魂只有晚寒知。”被誉为绝唱。杨万里将德藻和范成大、尤袤、陆游并称。 清代大学者阮元也说:“南宋诗人称四大家,曰:尤、萧、范、陆。”德藻还是一位寓言作家,著有寓言《吴五百》,为中国笑林增添一个类型,被后世转相摹仿。 |
画家郑思肖
郑思肖(1241~1318年),字忆翁,号所南,连江县透堡乡人。 生在儒学世家,少入太学肄业,曾以上舍生应博学宏词科试。当时,南宋国势日危,思肖叩阙上疏,陈述抗元之策。南宋亡后,不肯仕元,隐居苏州,名其室为“本穴世界”,意即“大宋世界”。平日坐卧必南向,不肯朝北。岁时伏腊,便“南望野哭,再拜而返”,誓不与元人交往。思肖学问渊博,涉猎九流、百家及道、释之学,又工诗画,诗《寒菊》云:“宁可枝头抱春死,不曾吹落北风中”,表露思肖对宋王朝的留恋。画精墨兰,独创一格,为后人所推崇。南宋亡后,思肖画“兰多露根,不写坡地”,人问其故,他答说:“地为番人夺去。”思肖还潜心研究文字学及古宫室、车舆之制,曾作《仪礼私笺》、《轮舆私笺》、《说文新附考》。又曾作《大无工十空经》,空字去工加十,即宋字,以此隐寓《大宋经》。一生漫游四方,终身不娶,不惧权势。某县令求其画不得,知思肖有田,便以加赋税威胁,思肖说:“头可断,兰不可得。” |
闽中十才子
林鸿(约1368年前后~?年),字子羽,福清县人,15岁能论文。洪武初,以人才荐至京,召试,赋《龙池春晓》、《孤雁》2诗,为太祖所称许,授将乐县儒学训导,官至礼部精膳司员外郎。年未40岁,就辞官归里,致力于诗。常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弟子相唱和。著名的有郑定、王褒、唐泰、高棅、王恭、陈亮、王偁、周玄、黄玄等9人,以林鸿为首,时称“闽中十才子”。林鸿主张诗学盛唐,诗之“神秀声律,粲然在备”,“骨气”与“菁华”并足,“春华”与“秋实”相兼,成为闽派诗论的纲目。其诗声调圆稳,格律整齐,一洗元代诗人纤弱之习,称为“闽派”。著有《鸣盛集》4卷、《鸣盛词》1卷。其妻朱氏,亦能诗,早卒。
郑定(1383年前后),字孟宣,号澹斋,闽县(今福州市区)人。善击剑,曾从陈友定。友定败,逃亡交、广间,后回,居长乐。他工古篆、隶书。洪武中举明轻,授延平府训导,又征为齐王府纪善。永乐中,迁国子助教。著有《澹斋集》。
王褒(?~1416年),字中美,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林鸿侄婿。明洪武时中乡荐,历瑞州、长沙学官,迁永丰知县。永乐间,召入与修《太祖实录》,升翰林修撰,为《永乐大典》副总裁,擢汉王府纪善。工诗文,著有《养静斋集》、《王翰林诗》。
唐泰(约1410年前后),字亨仲,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进士。永乐中,历官陕西按察司副使。工诗,著有《善鸣集》10卷、《唐观察诗》。
高棅(1350~1423年),彦恢,号漫士,仕名廷礼,长乐县人。博学能诗,善书画,世称“三绝”。明永乐初,以布衣召为翰林院待诏,迁翰林院典籍。论诗主唐音。著有《啸台集》20卷、《木天清气集》14卷传世。其所选《唐诗品汇》、《唐诗正声》,首次分类诗体,注意诗歌风格,可作为学诗入门。
王恭(约1350年~?年),字安中,自号皆山樵者,长乐县人。明洪武间隐居七岩山。永乐四年(1406年),以儒荐为翰林待诏3年,60岁参与修《永乐大典》,书成,授翰林院典籍,弃官返里。为诗援笔千言。著有《白云樵唱集》4卷、《草泽狂歌》5卷及《凤台清啸》等。
陈亮(约1375年前后),字景明,号拙修翁,长乐县人。元末儒生,入明,家居建沧州储玉楼,郡县累征不仕,作《读陈搏传》以见志。与福州耆彦结“九老会”,唱和为乐。著有《储玉斋集》6集、《沧州集》3卷。
王偁(1370~1415年),字孟扬,又字密斋,永福县(今永泰县)人。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举人。永乐初,荐授翰林院检讨,进讲经筵,充《永乐大典》副总裁,最为总裁解缙所推重。为人英迈爽发,学博才雄,工诗、善书。其诗质朴清新,不落窠臼,行草类苏轼。永乐八年(1410年),因解缙被诬案,受株连下狱死。著有《虚舟集》5卷。
周玄(约1398年前后),字又玄,一字微之,闽县(今福州市区)人。林鸿弟子。曾挟书千卷,在长乐高棅家读书,10年后以尽记所读,弃书离去。明永乐间,以文学征,授礼部员外郎(一作祠部尚书郎)。著有《宜秋集》8卷及《周祠部诗》。
黄玄(约1398年前后),字玄之,将乐县人。初从林鸿学,后林鸿弃官归,乃移居侯官县,从之深造,深得林鸿器重。后以岁贡生授泉州训导。著有《鸣秋集》、《黄博士诗》。
林瀚(1434~1519年),字亨大,号泉山,闽县(今福州市)林浦乡人。 明成化二年(1466年)进士,授庶吉士。后授编修,于成化十一年(1475年)参修《通鑑纲目》,两年后擢修撰。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进左春坊左谕德。弘治元年(1488年),召修《宪宗实录》兼经筵讲官。弘治三年(1490年),晋国子祭酒。弘治九年(1496年),升礼部右侍郎,仍管理祭酒事。弘治十二年(1499年)任吏部侍郎,翌年,升南京吏部尚书。以灾异陈十二事,多被采纳。时奸臣当道,林瀚上疏乞退,朝廷不许。弘治十四年(1501年)春,林瀚又上书,请改京官考察规例。正德元年(1506年)四月,敕兼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林瀚性刚直,南京守备太监交譖于刘瑾。翌年,刘瑾假传圣旨,贬林瀚为浙江左参政,勒令致仕。林瀚返濂浦祖居后,仍关心朝中政局和乡邦建设,撰写《福州欧阳公浚河记》、《重修怀安县学记》、《鳌峰胜观亭记》、《建阳新迁庙学记》、《福州重修贡院记》等文章。正德五年,刘瑾被诛。林瀚官复原职,仍准致仕,给予月廪、岁禄。 卒赠太子太保,谥“文安”,工部治葬事,颁发祭文。著有《经筵讲章》、《泉山奏议》、《泉山集》,以及古典历史小说《隋唐志传通俗演义》。 附:林庭(1472~1541年),字利瞻,林瀚次子,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市)。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授兵部主事,迁职方员外郎,升武库郎中、职方郎中。出为苏州知府。3年后,升云南布政司左参政。正德九年(1514年),以父老请归侍养。嘉靖元年(1522年),起任江西左参政,时择人编十三府志,他独总其纲。历湖广左、右布政使,以政绩升右副都御史,巡抚保定,转任南京兵部右侍郎。入为工部右侍郎,上疏言四事获准,省民财数十万,进左侍郎。嘉靖十四年(1535年)五月,辽阳、广宁军士为乱,世宗命庭兼都御史领敕往抚。庭移书巡按御史曾铣,密授方略及首恶姓名,皆立即擒获,辽境遂安,以功升尚书,加太子太保。后请致仕,地方官给廪、隶。卒赠少保,谥“康懿”。著有《小泉录稿》6卷、《福州府志》40卷、《文集》10卷、及《鳞鸿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