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福州人的温泉情结

题目:探访福州人的温泉情结
作者:吴孝传
书报刊名:《海峡都市报》2006年7月7日B3版
  福州城地下温泉丰富,是少有的市区内有温泉的城市之一,福州的千家万户,朝朝夕夕享用着这来自地球深处的福源,同时也形成了福州独特的“汤文化”。


一缕情思:老福州趣谈“瘾汤”


  王老伯是地道的福州人,年近八十,却耳聪目明,头脑清晰。他原来就住在福州温泉澡堂附近,后来拆迁才搬到北门附近居住。说起福州的温泉,王老伯立刻眉飞色舞。他说自己一生没有其他的爱好,和许多的老福州一样就是喜欢洗“瘾汤”。
  王老伯说,过去福州的澡堂叫“汤池店”,去“汤池店”洗温泉澡是老福州人的一种享受。扯一条龙头布做的浴巾,趿一双“笃笃”作响的木屐,先到大池“预热”一下,然后到“汤头”浸泡一会儿,直烫得面红耳赤,浑身冒汗,才爬上池来,全身酥软地往竹卧椅上一躺,啜饮热茶,飘然若仙。
  “汤池店”还是许多老福州与朋友聚会的场所。许多老汤友爱在大池里边泡边聊天,泡得浑身通红,大汗淋漓,然后回到躺椅上,沏一壶浓茶,再聊天,街谈巷议,奇闻趣事,海阔天空,无所不谈,直聊到“皇帝牵牛去吃麦”(福州方言,意思是什么都聊),聊够了,又跳入池中再泡、再聊……实在“透脚”(福州方言“痛快”)。
  据王老伯回忆,福州的“汤池店”除了沐浴外,还有许多配套的服务项目,比如擦背、修脚、捏拿、按摩等,有的还有评话场,如果肚子饿了可以叫澡堂伙计去外面小吃店送点心进来。王老伯说他年轻时星期天差不多一整天都在“汤池店”度过,直到傍晚才回家。他还记得当年最喜欢吃的就是开在“汤池店”附近的“阿焕鸭面”。
  王老伯说现在他基本没去“汤池店”洗澡了,一是因为年纪大了,家里人怕出意外;二是现在的澡堂虽然新开了桑拿浴、包厢等,设施也更新了,但是再也找不到过去“汤池店”的氛围和乐趣了。


一段史话:福州温泉越千载


  福州温泉开发利用已有1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据史书记载,早在唐末五代时就已开始利用温泉,人们把从地壳裂隙深处涌出地面的热水用于洗浴和医疗,并喻为“金汤”、“金泉”。闽王王审知(公元861—925年)建城时,民工在今汤边与树兜间发现地下涌出热水,并用石垒成“汤池”,即后来的“古三座”古迹,还有“十石曹”、“八角井”等汤泉。后梁龙德年间(921—923年)曾在城东温泉坊(今汤井巷内)建成“龙德汤院”,当时在今树兜、汤边、金汤境、汤井巷、晋安桥及水部一带的田野、沟壑、池畔有温泉出露,且温度高,除沐浴外,还用于宰杀禽畜脱毛,当地人纷纷“凿石为槽”、“砻石为井”,人们通过实践逐渐探知地下有“汤脉”分布,于是“探掘者众,温泉池亦日增”。
  宋代福州郡图上已有标志着出露温泉的地名,如汤井巷、温泉坊等。明、清时代,城内澡堂业一片兴旺。而到了清光绪(1875—1908年)年间,福州城内全盛时达40多家。
  解放前,随着凿井技术的开创,凿井引泉者日众,澡堂业进入鼎盛时期,城内外澡堂有50多家,其中建筑新颖,设备齐全的有“百合明园”、“南星”、“醒春居”、“乐天泉”等。
  20世纪60年代后,市区澡堂进行改建、扩建,店容店貌有所改观,较为著名的有“温泉”、“新榕”、“大众”、“南星”、“五一”等;20世纪70年代后,许多机关、单位纷纷建浴室,也对外开放,原有营业性澡堂又进行改、扩建,提高服务档次,澡堂业出现十分昌盛时期,温泉浴被国内外宾客誉为“最佳享受”。
  随着现代生活的一步步来临、高级楼房的一栋栋建起,温泉水用量一天天激增。温泉并非“神水”,不可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1985年起,国家储量委员会只允许福州每天开采9800吨地热水。为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温泉资源,福州在上世纪80年代初设立“地热办”。到上世纪90年代初,福州市人大就温泉的开发利用出台了勘查、开发、利用到管理保护等31条办法。国家科委能源研究会地热专业委员会还为福州温泉问题开展“福州热田综合治理、扩大开采量”的研究,温泉的人工补给回灌,是扩大温泉开采、改善开采动态的重要手段。温泉人工补给回灌,成功地稳定了地下水位。


一种功效:保健医疗话温泉


  著名作家郁达夫上世纪30年代曾来过福州,在他的《饮食男女在福州》一文中对福州人洗温泉浴的效果有过细致的观察:“福州女子的另一特点,是在她们皮肤的细白。生长在深闺中宦家小姐,不见天日,白腻原也应该;最奇怪的,却是那些住在城外的工农佣妇,也一例地有着那种嫩白嫩红,像刚施过脂粉似的皮肤。大约日夕灌溉的温泉浴是一种关系……”
  其实,温泉浴对于人的保健医疗作用,福州人早已知晓,福州温泉用于医疗保健的历史悠久,疗效颇佳,广受赞誉。由于温泉含有多种可以促进人体健康、防病治病的化学成分和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医疗保健价值,所以历代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
  据古书记载,福州温泉用于医疗保健的事甚多。五代时,占城国(今越南)派宰相金氏婆罗访闽,遍体生疮,经汤院沐浴,数日即愈。因为很快治好了满身的疥疮,所以他十分惊奇,捐助5000缗钱,在泉旁买田、建亭,请僧人加以保护,并立两块番书(越南文)石碑记载此事。这是最早外国人来福州利用温泉治疗皮肤病的记载。解放以前的温泉澡堂,普遍附设“按摩”用于保健和治疗关节炎等病。
  新中国成立后,福州市区温泉分布范围内建有众多的温泉疗养院,如“福建省西湖工人疗养院”、“福建省金鸡山工人疗养院”等。这些疗养院普遍将推拿、针灸、理疗、中药与温泉浴、气功、太极拳融为一体,治疗各种慢性疾病,疗效亦佳。
  据福建省金鸡山温泉疗养院有关专家介绍,温泉水疗对人体理化作用主要是机械作用、温热作用、化学作用三个方面。温泉水的机械作用有水的浮力和水的静压力作用,可使机体运动器官负担显著减轻,运动较容易,肌肉松弛,加上温泉的温热作用,可改善血液循环起到消炎、消肿、通络、止痛作用。温泉中含有微量的化学元素,可使机体产生多方面的变化。


一个传说:温泉原为龙子泪


  据民俗专家介绍,关于福州温泉,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传说。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福州原是一片汪洋,汪洋中住着一对龙王和龙母夫妇。龙王和龙母生下九个龙太子后就要升天而去,临行前交代九个龙太子一定要潜心修炼,将来修成正果得道升天,一家子再团聚。父母升天后,几个龙太子牢记父母吩咐,各自苦心修炼,唯独九太子由于年纪小,整天贪玩,无所事事。兄长一个个都对九弟苦心相劝,教育他一定要吃尽苦中苦,来日方能得道升天,自由自在。可惜九太子对兄长的劝说左边耳朵进,右边耳朵出,仍然终日嬉戏玩耍,无心修炼。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大、老二、老三等几位大哥陆续修成正果,升上了天界。九位龙太子兄弟情深,每升天一个,他们都难舍难分,挥泪告别。不久,八大子也修成正果,就要升天了。仍然一事无成的九太子眼见兄长们一个接一个得道升天,如今连最小的兄长也要离自己而去,往后只剩自己孤苦一人,不禁伤心得泪如泉涌。他开始后悔自己由于年幼无知,不听劝告,只顾贪玩,荒废了大好时光,如今逝者如斯,再也不会有人来督促自己了,想着想着,眼泪又禁不住涌了出来。这样整日地伤心流泪,没有多久,九龙太子就把自己的眼睛给哭瞎了。眼睛瞎了,就更无所作为了,龙太子因此更加心急如焚,以致眼中流出的泪都是滚烫的。传说福州的温泉就是这第九龙太子眼中流出来的泪。九龙太子听说自己流出的眼泪能够治病,能够造福人间,心中感到宽慰。以后福州人就将这个第九位太子叫做“帝盲龙”,将九龙太子所呆的地方叫做“汤岭”。这就是有关福州温泉来历的传说。


一片遗存:四大古迹今何在


  青虫甲池。在福州东门的晋安河东岸(靠近晋安桥)。据青虫甲池的主人、卢家的第八代传人卢荣浑称:卢家曾流传下来一句话:“郭璞迁城民工洗”,此池已有1700多年历史了。青虫甲池原名“日新居”,据卢家介绍:清道光时有个竹屿板桥人名叫青虫甲(蛙类,因皮青,俗呼“青虫甲将军”),在日新居当招待,为人和善,伺候周到,许多人喜欢来洗浴,久之,大家就习惯地传呼:“到青虫甲池去洗汤。”“青虫甲池”出了名,“日新居”反不为人知。后来主人干脆画一青虫甲在店口,作为店名的标志。青虫甲池来自涌泉,在汤池的屋外靠路边的地方,是供当地人洗衣服、洗手脚用;屋内供人洗澡,收费没有规定,由浴客随意给。邻近的店铺和乡亲平时来洗不付钱,到年节时送些东西就可,穷人来洗,也可不付钱。可见当时淳朴的民风!可惜,现在除10根大石柱和一块约2平方米长方形石板还埋在地底下外,青虫甲池只剩下一块空地了。  
  古三座。据说,在唐五代王审知建城时民工在今汤边和树兜之间的荒野上,发现从地下涌出热水,就以石垒之,围成不规则的“汤池”,作为早晚洗涤之用。后来人们用石砌成三口长方形的池,供人们洗浴。这就是温泉古迹之一“古三座”,有“古代留胜迹,三山负盛名”之誉。
  古三座有一个特点是“日男夜女”,就是白天由男人洗,一到夜晚,那里就成为妇女的天下。古三座的自涌泉水直至1972年才停止上涌。
  十石曹、八角井。在金汤境地方,有“十石曹”、“八角井”两个温泉古迹。据说这两处温泉,也是五代建城池时发现的。古时,十石曹的所在地叫做“后井”。传说,在建城时,有10个石匠在城边附近无意中发现地下有热水涌出,开始他们只用来洗手洗脸,后来他们每人打一石石曹(形如浴盆)贮水,于是有“十石曹”之称。又传说,在五代建城时,在石匠驻地的附近还有一部分木匠,与石匠同浴,后来发生口角,于是,木匠就自己寻找“汤源”,找到后,用石头打成八角形的大石框放入井底,周围用石头砌成八角形的池,再用八个内装铜钱的坛一个角垫一个,上面盖一座八角亭,这就是后来的“八角井”澡堂。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