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与中学课程的教育价值


本文发表于《福建教育(德育版)》2019年第16期                   


“五四运动”与中学课程的教育价值


福州高级中学 骆志煌


【摘要】“五四运动”被定义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意义的运动,是中学历史课程的关键性教学点,蕴含中学课程的教育价值;“五四精神”承载中学教学中的家国情怀和国家认同的教育使命,在聚焦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教育时代,“五四精神”赋予改革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教育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五四运动 五四精神 教育价值


百年前肇始于我国最高学府的那场学生运动,缘于其“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等彰显民族精神的主张,“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以“宁肯玉碎,勿为瓦全”的决断,将青年学子的沸腾热血与激情冲动,融入到民族危亡的时代背景和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中,时代将这场发自学生的运动推到了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高度,成为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里程碑,是中学课程尤其是历史课程的一个教学点,也是依托历史学科教学深化教育价值的课程资源。

一、“五四运动”作为中学历史课程资源蕴含教育价值

一场发生于百年前的学生运动,数十年来一直被作为教育资源而成为中小学教育领域历久不衰,并且成为每年五月的常态教育节点,纵观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亦属寥寥。究其缘由,从历史课程的层面看,这个事件是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中国近代政治舞台的里程碑式节点,五四运动后的无产阶级在随后成立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28个烽火岁月,以百十万计的国人热血,将1840年以来强加在国人身上的那些屈辱,随着飘扬在194910月初日的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而彻底消散。在这场全国性的反帝爱国运动中,福州人民因抵制日本“敢死队”暴行和日舰驶入闽江口而造成流血惨案“台江事件”,掀起的罢市罢课集会游行斗争,得到全国各大城市人民的支持,“力救福州同胞”“血可流,福州不可丢”的声援“闽案”斗争长达一年之,迫使日方调换领事并道歉,赔偿抚恤金

五四运动是一场爱国主义运动,爱国主义精神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这是将这个社会转型期的社会事件提到如此高度的精神价值。国家层面对中学历史课程的目标预设,无论是对义务教育还是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要求,都从课程标准的高度予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标准从普及性和基础性的角度提出“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的要求,高中阶段的课程要求无论是2011年版课标在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子目中明确了“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还是2017版课标以“认识‘五四’爱国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的题目要求,都将这场事件关联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和光荣传统的历史课程学习目标为基点,尤其是课标“五四运动”以爱国精神和对建党的影响为教育点,成为中国近现代史学习中不可缺失的课程资源,强调了“中学历史课程必须体现国家意志”的课程思想,从重视在学科教育中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加强革命传统和爱党爱国等方面教育的维度,呈现了教育价值。2017年版高中历史新课标要求学校和教师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开发各种校外课程资源推进历史教育改革,福州作为鸦片战争后的五口通商城市之一,在我国的近代化进程和发扬优良革命传统方面,具有丰富的潜在课程资源。

二、“五四精神”承载着家国情怀和国家认同的教育使命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国家教委曾经颁布《中小学加强中国近代、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的总体纲要》,将“两史情(中国近代、现代史和基本国情)”,作为提高我国社会公民素质的基础性教育内容;二十五年后教育部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社会参与”维度下“责任担当”素养的解读中,“国家认同”作为一个基本要点,表述了“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的要求。国家层面的教育理念和育人目标,都将爱国主义和文化认同等思想品格,作为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根本目标的教育内容。“五四运动”作为历史事件,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教育点,上升到培养中小学生“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的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根本目标的高度。

无论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国家认同”,还是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都希望我们的教育通过历史学习学会认识、关注和评价现实问题。毛泽东同志站在中国革命的高度将“五四精神”归纳为爱国主义精神、民主科学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五四期间的福州商界发起销毁倭货“国货碑”,福州市民宁用昏暗的老油灯不用相对明亮的洋油猴(煤油灯)宁穿粗糙土纱布也不买精细洋花布抵制货的爱国行为……我们以“五四运动”为主题的教育,是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的挖掘与重构,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的教育目标,赋予其时代内涵,体现教育的现实性与实用性。

三、“五四精神”赋予的改革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教育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说:“广大青年对五四运动的最好纪念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担负起历史重任让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对这个时代的青年学提出了改革创新和责任担当的要求,为我们的学校开展“五四精神”教育也提供了精神导向和实施层面的依据

“五四精神”的灵魂是改革创新,高举民主科学旗帜的知识分子明确提出了破旧创新、冲破封建藩篱的新主张,打开了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大格局,进一步带动了那个时代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各项大解放。五四运动之所以能开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河,得益于先进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面前,除了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外,还有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和勇气。社会变革时代需要创新精神,学校的教育除了开展各项活动以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外,还要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方面,提升学生勇于探索创新创造的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实践创新”的具体要求,除了学校在问题解决和技术应用等常规教育领域的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的培养,还应该在独立人格和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感觉、运用唯物主义思想与方法分析社会问题、优化解决方案实现制度创新等方面形成基于独立人格个人理解,进一步基于实践而实现个人价值并产生社会影响。目前备受关注的高考综合改革引发课程改革,我省的高中生即将面临学科选择以应对高考选拔的挑战,学校在高中学生的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和培养中,对学生的独立人格与见解、创新精神与意识,继而延伸至对未来的人生和社会角色的规划,尤具时代意义。

“五四运动发端于社会危机,青年学生决然走上街头的冲动除了年轻热血在民族危机面前使然,也是基于那个时代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的意识,虽然新文化运动高喊“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但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体系中的积极入世的思想,对国人的影响是植根于文化底层的价值共同体,而这个价值共同体在社会层面呈现出的集体人格,聚焦在“社会责任”。五四运动期间福州学生在民族危机前,表现出来的社会责任意识与参与精神令世界瞩目,福州学生李宗韬“愤而引刀立断三指,以血沥书‘提倡国货,坚持到底;积力同心,誓雪国耻’,呼吁人民群众斗争到底”;法国的一家报社在报道这场发生在福州的中日冲突时说,“日人早已胸有成竹,彼先则围攻学生继则要求派出军舰”,因而“激起福建全省之愤恨,且激起中国全国之反对。举动失宜,无过此者”。日本的倒施逆行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与社会责任,以此为基点的重视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学会处理个人的发展与我们的国家和社会乃至国际社会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和行为方式,都是我们学校文化的教育目标。这既是学校的校本课程、社团运作和学生宿舍文化等学校文化平台实施的文化归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思想资源和核心价值观念。

五四运动中先进知识分子发挥的先锋作用,不仅仅具体展示了一种爱国主义和社会革新精神,也充分体现了五四期间青年学子的社会责任意识这也是现阶段我们“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对学校育人的目标理解,除了要培养具备有相当的能支撑未来社会建设能力的知识与能力外,还必须人的社会性本质属性为基点,以课程为平台,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有理想信念和责任担当的社会等层面,体现中学课程的教育价值。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