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于谦(研究性学习)

福州八中高二(10)班 郑  栋

    生命最后的吟唱:
    《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

   于谦,明朝中期抵御蒙古入侵的民族英雄,一个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的民族英雄,在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他谱写了华夏儿女保家卫国的壮美篇章,留给了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题记

   本文分两大部分(共8节),分别介绍于谦生平(共4节)及后人思考、评价(共4节):
   一、生平经历
   (一)志存高远——立志报国,两袖清风
   于谦,字廷益,洪武31年(1398) 年生于杭州,接受正统儒家教育,胸怀报国之志,在他的书房中摆放着文天祥的画像,日夜膜拜,决心要做和文天祥一样的英雄。于谦宣德年间为官,恰逢藩王作乱,于谦随军平叛,并在平乱后对叛王严加训斥,得到明宣宗(明朝第四位皇帝)赏识,巡按江西,施政得当,爱民如子,深受百姓尊敬。宣宗去世,明英宗朱祁镇继位,宦官王振专权,大臣争相谄媚;而于谦每次进京,却从不贿赂王振,并写下《入京》以明志:“绢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此即两袖清风。
   (二)“救世良相”——书写于谦为政中最辉煌的一笔
   明正统十四年(1449),明英宗御驾亲征蒙古瓦剌部,却于土木堡遭瓦刺骑兵全歼,英宗本人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北京城内人心惶惶,关键时刻,于谦挺身而出,驳斥投降派:“你们忘了南宋的事吗?!(独不见宋南渡事乎)”众人醒悟,于谦由兵部侍郎升为兵部尚书,担起了重振朝纲和保卫帝都的重任。木木堡之变时,王振死于乱军之中,其党羽实力大减,实为一举铲除之机,大臣们要求严办王振余党,在朝堂之上打死王振党羽马顺(锦衣卫特务长官),明代宗(英宗被俘,明朝拥立其弟朱祁钰为帝)惊慌不知所措,准备逃走。锦衣卫磨刀霍霍,准备逮捕群臣,于谦出面,拉住皇帝,请求惩处王振奸党,并宣布众臣当堂打死马顺无罪,代宗准奏,群臣之危方解。 众臣冷静下来,意识到刚才是于谦救了自己。礼部尚书王直激动地对于谦说:“今日之事,虽百王直奈何!”大明朝纲得以重振,于谦也凭借其沉着冷静的头脑和出色的应变能力获得了朝臣的信任,人心凝聚;与此同时,王振的亲信或处死或免官,大快人心,明廷内部逐渐团结一致对抗外敌。
   (三)保家卫国——从文官到英雄的蜕变
   大战在即,于谦命令各地勤王军迅速赶到北京,并重新组建明朝的特种部队——神机营,并力排众议,任用败将石亨,他们都急切渴望赢回他们曾经的荣誉,并向瓦剌侵略者复仇,而在保家卫国的战斗中,明朝最需要的,就是这样的战士。在极短的时间里,瓦刺军攻破紫荆关(北京门户),兵临北京城下,生死大战,终于到来。
    北京城内,于谦对群臣下令: “大军开战之日,众将率军出城之后,立刻关闭九门,若有胆敢擅自放军士入城者,立斩!”昔日的于谦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带着强大心灵的英雄,他已然成为了真正的“国士”。
   于谦穿上战甲,面对大军,做了最后的演讲:”终日空谈忠义,又有何用?!现在正是展现忠义之时,杀敌报国,死而不弃!”北京的大门,也随之缓缓关闭。也先的弟弟孛罗攻击德胜门;也先则亲自率军进攻安定门,两门分别由于谦和石亨坐镇。于谦亲率神机营于德胜门近郊民居设伏,待孛罗靠近以火枪击之,石亨亲自率骑兵冲锋,瓦刺军难以组织起防御体系,经激战,瓦剌全线溃败,也先下令撤退,石亨追击,明军猛烈反扑,百姓也争着向瓦刺军丢砖头(争投砖石击之),也先不甘失败,于北京附近徘徊,于谦率炮兵赶到,用炮火彻底粉碎了也先的野心。
   北京保卫战,至此大获全胜。
   (四)大明英魂 ——含冤而死,后世评价
     战后的于谦官运亨通,封得“少保”头衔,因为他是大明帝国的拯救者,然而危机,却埋藏其中。于谦在反驳投降派的时候当面批评过一个人,他叫徐珵,后遭贬,改名徐有贞,蛰伏朝中等待复仇。而此时被俘的英宗朱祁镇从瓦剌部回归,被软禁于南宫,徐有贞进行政治投机,协同将军石亨(石亨在战后与于谦不和,遂转向徐有贞)、宦官曹吉祥帮助朱祁镇复辟,权力核心转移(朱祁钰不久病死)。三人屡次进谗,假称于谦此前企图拥立藩王进京,促使英宗下令杀死于谦,此事成为英宗人生中继土木堡事变后的又一重大污点。 刑场之上,于谦写下他一生最后的绝唱《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正是他一生最好的写照。    

   于府被抄,仅搜出蟒袍、宝剑,除此之外家无余财。这两件东西是朱祁钰赏赐其功勋的,于谦收藏于家中。于谦充分证明了他不仅在能力谁堪称“救世良相”,在品德上,也真正做到了诸葛亮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一生坦坦荡荡,波澜壮阔,“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忠臣就是这样践行他的“忠”。
    于谦之死,“天下冤之”,军民为之痛哭,后世为之叹息。在于谦死后九年(1466),于谦之子上疏请求为于谦平反,由明宪宗(英宗之子)亲自审理,于谦沉冤昭雪,明特进于谦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赐在墓建祠堂,题为“旌功”,山西、河南、杭州等地百姓历代祭祀不断。那位被诬的英雄终于可以瞑目了。
   二、人物精神、思想
   (一)历史评价:
   1.《明诗评》:“少保负颖异之才,蓄经伦之识,诗如河朔少年儿,无论风雅,颇自奕奕快爽。”
   2.张煌言(南明抗清将领):“国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惭将赤手分三席,敢向丹心借一枝。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
   3.王阳明(明朝著名哲学家,心学集大成者):“赤手挽银河,公自大名垂宇宙;青山埋白骨,我来何处吊英贤。”
   4.林则徐(清末民族英雄):”公论久而后定,何处更得此人。“
   5.《明史》:”于谦为巡抚时,声绩表著,卓然负经世之才。及时遘艰虞,缮兵固圉。景帝既推心置腹,谦亦忧国忘家,身系安危,志存宗社,厥功伟矣。变起夺门,祸机猝发,徐、石之徒出力而挤之死,当时莫不称冤。然有贞与亨、吉祥相继得祸,皆不旋踵。而谦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卒得复官赐恤。公论久而後定,信夫。“
   (二)现时评价:    

   于谦同许多英雄杰烈一样,在其登上历史舞台之前,都要经过一番艰苦磨练,方能横空出世,扮演人杰角色。于谦是读书人,苦读——“千锤万击出深山”,是于谦生命历程的第一种境界, “烈火焚烧若等闲”,是于谦生命历程的第二种境界,彻悟——“粉身碎骨全不怕”,是于谦生命历程的第三种境界,退出历史舞台之后,受得历史检验者,永留清白在人间,取义成仁薪火传。于谦身后谥忠肃,成仁——“要留清白在人间”,是于谦生命历程的第四种境界。  ——《论于谦》
   黑格尔曾说过:“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
……
   没迎回前皇帝的岳飞死了,迎回了前皇帝的于谦也死了,历史出具的答案是:成为英雄就是走向死亡。当他们选择做英雄的时候,他们已将生死看得很淡,更不会将个人利益当作决策的指针,这时,他们已经违反了游戏的潜规则,当他们进而要求皇帝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时,他们已经注定会死在皇权的魔爪之下。
   而我们这个民族,就这样一次次被宋高宗、明英宗们推下深渊,又一次次地被岳飞和于谦们托向复兴,从而构成了黑格尔眼中不能产生任何进步的历史重复。

——《岳飞于谦皆死于朝廷之手 愚忠还是悲壮?》

   于谦是一个执著的理想主义者,他至死都未明白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为大部分人所认同的为人为官之道。他的所作所为在后人看来是正义而高尚的,但在当时的人际环境中不仅难以被理解,反而成为招致怨恨的主要因素,于谦的悲剧是时代造成的。

——《读史随笔:于谦的困惑》

   (三)同学评价:
   我们在本校文科班进行抽样调查,发出20张调查表,52位同学参与,80%的同学不了解于谦,知其姓名不知其生平,实属遗憾。也有同学知道他的事迹,并提出了一些质疑的声音:如“于谦其人到底是否愚忠?”“为何他32岁即位居兵部侍郎(正部长),是否有后台支持?是否配得上对他一贯清廉、正派的评价?”笔者将在个人思考中回答上述问题。在此也感谢文科班各位同学的支持。
   (四)个人思考:
   于谦其人在中国历史上影响颇为深远,给后人留下许多值得思考的空间,笔者从几个方面进行概括:
   1. 政治思想:
   于谦是中国古代传统士大夫的正面代表,深受孔孟之道影响。有许多人批判封建士大夫“腐朽”、“落后”,如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孔孟之道被全面否定,激进者称之为“奴隶之道德”,然而孔孟儒家思想留传至今,影响深远,自有其深刻原因——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刚健有为、积极入世,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在这样的感召下修身炼胆,成为了耀眼的英雄,宋之文天祥、明之于谦皆属此类,于谦思想经后人概述为:“重名节,轻名利;重成仁,轻杀身;重社稷,轻君王。”这正是儒家思想的典型,也是士大夫精神中的优秀精华,于谦吸收了宋明理学的营养,坚定为官清正的觉悟,这为他日后成为民族英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他本人能力出色,在殿试、训斥叛王(宣宗时期曾有藩王谋反,被镇压)等事件中赢得了皇帝的青睐,加以为政时以民为本,社会之上颇受好评,以致他官运亨通而能被众人信服。我们应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吸收其中的优秀成分,在今日为我所用,我们应立志有所作为,为国、为家积极出一份力,以昂扬向上的姿态迎接人生道路上的每一个考验。
   2、民族问题:
   于谦在历史上被定义为民族英雄,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因而有人提出于谦、岳飞等人之反抗北方少数民族入侵的斗争称不上民族英雄,因为那只是中华民族内部的争端。回眸宋朝之抗金、抗元斗争,与明朝北京保卫战、明末抗清,皆为汉族政权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生死之战,中国古代史上,汉族的生存受到北方少数民族侵略的严重威胁,汉族遭到多次侵略,且伴随着少数民族军队对手无寸铁的汉族百姓的杀戮、践踏,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汉族人民奋起反抗,是可歌可泣的反侵略斗争。敌胜,则我亡,安有不反抗之理?汉族人民反侵略的不懈斗争,应予以正确的定义,而非称之为所谓“民族内部的矛盾”,历史应放在其特有的时代背景之下看。当然,在今日,少数民族与汉族一样,为中华民族之一部分,当相亲相爱,我们也应吸取历史的教训,中华民族反对任何分裂、歧视民族的行为。
   3.“忠”的思想:
   关于于谦,难免也会涉及到一个问题:像诸葛亮、岳飞、于谦这样的人,他们的“忠”,到底算不算愚忠?如果不算,那他们的“忠”又是对什么效忠呢?
   笔者认为:在封建王朝的大背景下,人们多认为“国家即君王”,所谓忠于国家,也就是效忠君王,君王是否值得“忠”,不是身为臣属应考虑的问题,他们只能选择效忠,而如诸葛亮、岳飞、于谦之类的杰出人士,他们更多也并非为君王效忠,而是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如诸葛亮之“兴复汉室”“天下大定”,岳飞振臂高呼“还我河山”,于谦则是“重名节,轻名利;重成仁,轻杀身;重社稷,轻君王。”,他们多怀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民生的关注,他们忠于民族,忠于人民,忠于国家,而非传统意义上狭隘的“愚忠”,他们的“忠”是中华民族千年文化精华中的璀璨瑰宝,值得为后人所崇敬。
   4.军事影响:
   明朝进入中期以后,军队较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时之勇猛彪悍,已有所退步,军队内部腐败、兵将生疏等现象出现,导致战斗力低下。为改革此等弊症,于谦提倡“将士相习”,“管军者知军士之强弱,为兵者知将帅之号令”。并创设团营之制,对明朝兵制影响深远。他以身作则,将生死置之度外,起了极佳的表率作用,鼓舞了明军打硬仗、打胜仗,他不同于那些只知空谈忠义的文人墨客,他将对国家绵长、炽热的深爱融入了灵魂,感染了将士,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于谦之治军在今日也应有所延伸,军队,是一个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精忠报国,四个普通的汉字,却饱含了多少军人血与泪的战火经历,诠释了古老的华夏文明在历史的浩瀚长河中为何能存留至今,中国人不应忘记所有为保卫家国而献出宝贵生命的军人,正是这样的精神,铸就了中华儿女的爱国魂。
   5.后世精神财富:
   在华夏文明的沧桑历程中,有着数不清的英雄人物,他们将自己的热血倾注于一段段保家卫国的史诗中,铸就了一个个辉煌的丰碑,他们的肉体早已灰飞烟灭,但他们的精神却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在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中。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只有人民才能真正客观的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于谦的精神,将永远在青史之中散发耀眼的光芒,成为中华民族以及世界宝贵的精神财富,鼓舞人类战胜困难,不断向前。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