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告诉你真实的日本女兵 作者:童屹立 书报刊名:《世界军事》2014年一月上,第64~67页 在近年来的抗战影视剧中,出现了一批日本女军人,她们一个个艳若桃李,身手不凡,不仅进行间谍活动,甚至亲临前线指挥日军作战。二战前及二战期间,日军部队中真有女军人吗?她们是否像男兵一样有军衔?这些女性都担负什么职责?为澄清抗战影视剧中的疏漏乃至错误,本文搜集相关资料,力求告诉读者真实的日本女兵。 武家政权女战士 中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墨子认为,妇女人数众多,又坚忍细心,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因此,他从反对以大欺小的侵略战争出发,主张弱小国家应将妇女动员起来,让其和男子一起参加战斗。后来,墨家思想传入日本,对日本产生很大的影响。日本受武家政权统治时期,武士道一方面教育武家的女子要顺从、忍耐和谦卑,同时又期望她们具有勇妇的个性。因此,武士的女儿一般从小就学习武艺。这期间,武家政权也涌现出一些出类拔萃的女战士,如戊辰战争中的中野竹子和新岛八重。 中野竹子生于1847年,是会津藩士中野平内的长女。她才貌双全,书法、和歌、插花、茶道等样样精通,薙刀术更是在江户贵族女性中首屈一指。德川幕府灭亡后,被列为“朝敌”的会津藩主松平容保回到会津,整备军火,改革兵制,准备跟新政府军决一死战。会津一时成为反新政府势力的中心。 1868年8月,日本新政府军向会津若松城逼近。获悉这一情况,中野竹子和母亲、妹妹一起赶到城下,因城门已经关上未能入城。正在徘徊中,中野竹子和依田菊子等3人相遇,她们平时都是在薙刀道场一起练武的好友,于是自发组织起来。其后,又陆续有同样未能进城的神保雪子等10余人加入她们的队伍。这样,队伍壮大到20多人。这支由贵族小姐与武士之妻女自发组成的义勇军,后来被称作“娘子队”或“妇女队”。 8月24日,中野竹子在城下西北的高久冈面见会津藩的家老(编者注:江户时代大名的重臣,统率家中的所有武士,总管家中一切事物)萱野权兵卫,要求赋予战斗任务。萱野哀叹:“精神可嘉,任务不许,女子参战,为我会津武士之耻。”竹子凛然回答:“如不能出阵,生为无用之身,就此赴死。”随即,拔出短刀欲自杀。在竹子的坚持下,萱野只得应允她们次日和古屋作左卫门率领的冲锋队(旧幕府步兵)一起行动。行动之前,“娘子队”的女性全都剪了头发,换上男装。 8月25日傍晚,冲锋队及“娘子队”在福岛县若松市神指町大字黑川的泪桥和新政府军交战。新政府军是长州藩、大垣藩的兵,他们发现冲锋队中有女人,最初有些轻敌,想活捉她们。短兵相接中,中野竹子挥起薙刀,连续斩杀数人,不幸头部(另有资料记载是胸部)中弹倒下。妹妹优子和母亲赶紧将其抬到树丛中,竹子宁死也不当俘虏,她对两个亲人说:“快,快,介错(为剖腹自杀的人断头)。”优子含泪挥刀,可惜未砍断,母亲再次挥刀,仍未成功。最后,一农兵(编者注:也称乡兵,日本幕府末期为增强抵抗外来压迫和对付农民起义的需要,从农村征集健壮者当兵)砍下竹子的首级后埋葬于法界寺。竹子死后,“娘子队”的生还者退到城内,照顾士兵饮食、护理伤员。 中野竹子以及“娘子队”的事迹并非特例。当时在会津若松城内,还有另一位著名的女战士——善于使用斯宾塞连珠枪的新岛八重,率领500余名女性参加了该城的防御战。在会津若松防御战中,会津藩方面战死或自杀的女性有200余人。 日军随军女军属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倡导女性做合格的贤妻良母。这样,大多数女性专门在家伺候公婆、丈夫,生儿育女和操持家务。因此,正式从军的日本女性很少,只有从军护士和女子通信队员,但她们的身份也只能算作军属(军方雇佣的人员)。 有人也许会反驳说,搞间谍活动的日本女性,诸如川岛芳子、南造云子、中岛成子,不是日本军人吗?别急,且听笔者慢慢道来。先说南造云子,几年前,作家胡平在日籍华裔作家林小玎女士的帮助下,对其“生平”“事迹”进行考证,结果发现,南造云子不过是一个杜撰的人物。再说川岛芳子,其本名爱新觉罗·显玗,清朝肃亲王善耆第十四女。她并非日本人,也不是日本军人,只是充当日军间谍的汉奸而已。抗战胜利后,川岛芳子因不能证明她有日本国籍,以汉奸罪被判处死刑。目前,荧屏上日本女军人不乏“少佐”甚至“大佐”,有导演称,这是有历史原型的,川岛芳子就曾被日军授予陆军少佐。但是,在日方资料中却找不到相关记载。而且,日军对军官晋级问题把控很严,如“陆士”“陆大”出身的冈村宁次,从少尉、中尉、大尉一步一步晋级为少佐,用了约15年时间,这还算晋升快的。川岛芳子连日本军人都不是,怎么可能一步登天升为少佐呢?事实上,川岛芳子只是在日军支持下当过伪“安国军”总司令。而在日本,中岛成子的事迹只见于《土匪与女将军》等文学作品,其经历带有太多传奇色彩,可信度极低。但可以肯定的是,即使中岛成子当过间谍,也并非日本军人。她出生于枥木县小山市一个大地主家。年轻时作为日本红十字会派出的护士到了东北,经奉军顾问町野武马介绍,在张学良府邸做了家庭教师。不久,与奉天铁路局参议韩景堂恋爱结婚。新中国成立后,中岛成子因间谍罪在中国大陆被捕,1957年被释放后返回日本。 那么,日军从军护士和女子通信队员,又是怎么回事呢?从军护士分为红十字会护士和陆军护士。日本女性充当从军护士,最早可追溯到甲午战争前。1890年4月,日本创建从军看护制度。当月,日本红十字会护士养成所第一期录取了10名女学员入校。根据日本红十字会护士养成所规定,护士学习期3年,毕业后履行20年的应召义务。后来,这一应召义务年限缩短至15年,再后来缩短为12年。护士应召义务,一直持续到1955年(昭和30年)1月16日。按规定,红十字会护士养成所的毕业生,平时可以在红十字会医院工作或从事其他职业,战时一旦收到召集状,必须立即响应应召命令。这样,战争期间,日军就出现了一些尚处于哺乳期便应召出征的护士。 甲午战争中,日本红十字会护士初次被陆海军医院召集,媒体为此大肆宣传报道,赞誉为“日本妇女从军”之壮举,激励日本国民开始认知和接受从军护士这一新生事物。甲午战争期间,从军护士应召647人,仅限定在日本本土陆海军医院供职,不赴战场参加战斗。甲午战争结束论功行赏时,从军护士因表现优秀,也成为政府授勋的对象。护士作为一种新兴职业人气上升。 1904年日俄战争,《日本红十字会条例》修订了甲午战争第223号敕令,进一步明确了从军护士的职责:(1)战时帮助陆海军执行卫生防疫任务;(2)陆海军有义务监督红十字会帮助其执行卫生防疫任务;(3)救护员严格遵守和服从陆海军的纪律和命令;(4)护士长为下士官待遇,护士为士兵待遇。日俄战争中,日本红十字会的从军护士有2160人,其中39人殉职。但是,日俄战争中,她们都在内地工作,殉职者也都是病死的。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出兵西伯利亚,从军护士才第一次搭乘医院船,去海外工作。 1919年(大正8年),东京驻地医院试验性地采用了护士,效果不错。这样,第二年,所有的陆军驻地医院都采用了护士,她们被称为陆军护士。而此前,和平时期陆军医院是没有护士的。起初,陆军护士只接受日本红十字会护士养成所的毕业生,后来只要有护士资格,均被采用。陆军护士待遇等同临时雇工。陆军内部,护士长“相当于伍长的待遇”,护士“相当于二等兵的待遇”。战争期间,陆军护士也和日本红十字会的护士一样,被派往海外执行任务。 侵华战争爆发后,在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蛊惑下,志愿加入从军护士的女性剧增。怀着对中国兵“暴虐无道”的满腔愤怒,这些女人大多盼望着早日开赴前线。随着战线的扩大,从军护士的不足成了大问题。于是,日本红十字会将过去3年的护士教育期缩短为2年半。1939年,开始临时护士的教育,已取得护士执照者,经过3个月的短期培训,就成了临时护士。1941年,有高等女子学校学历,经过3年护理教育的护士,升格为甲种护士。同时新设速成课程,以快速培养出乙种护士(有高等小学校学历,经过2年护理教育)。年龄的下限,1941年10月3日,从原来的18岁下调到17岁,1944年3月14日,又下调到16岁。 在太平洋战争后期,随着日军的连续惨败,患者猛增,通常1个护士要负责照料700甚至1000名患者。照料患者成了重体力劳动。在退却、败走时,由于饥饿、疾病和受伤,很多护士死去,有的被俘虏。被俘虏的人中,也出现以自杀来保卫自己“名节”的人。从“九一八”事变到日本投降,日本红十字会的从军护士有960个班(标准的1个班有护士长1人,护士10人),共计3.5万人,其中护士长2000人,战争中1120人殉职。而陆军护士1937年有3500人,太平洋战争结束时达2.05万人,赴海外执行任务的在6000人以上。 除红十字会护士和陆军护士,还有著名的“姬百合部队”。冲绳战役前夕,1945年3月22日,冲绳县立第一高等女子学校和冲绳师范学校女子部的222名女学生,以及18名女教师被冲绳日军征用,组成了“姬百合部队”。她们在南风原的冲绳陆军医院作为护士从军,负责看护伤病士兵、处理尸体、搬运医疗药品和器械、运送食品和水等物资。5月下旬,日军向冲绳岛南部的山区撤退。陆军医院也撤退到了南部的伊原、山城附近,并分散到山洞中。到当年6月18日,日军突然宣布解散“姬百合部队”,强迫女学生们走出山洞,“自谋生路”。但这些女孩子根本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应对洞外猛烈的炮火,解散后头两天就有100多人死亡,相当一部分是自杀的。最后,成立之初的240人的“姬百合部队”,有136人死亡。 战后,日本军人、遗属都领取了各自的抚恤金和养老金,但从军护士所得的津贴和抚恤金并不多,却没有谁为她们奔走呼喊。就连日本红十字会,也只说些“护士必须以博爱的精神多作无偿的奉献”的空话,对从军护士的境遇不理不睬。 1942年12月1日,日本东部军司令部开始招募女子通信队员,队员为17至25岁的单身者。首批队员约180人经过训练,于1943年3月开始工作,其主要任务是在情报室接收防空监视所的电话,将敌机来袭的情报(包括监视哨的名称、发现时间、发现方向、机种、机数、高度和行进方向等)输入情报台,传达到隔壁作战室的“地图板”上。日本投降时,共有370人左右的女子通信队员。 “笃志女子部队” 1944年底,随着美军的节节进逼,日本开始准备本土决战。1945年6月,日本政府发布《义勇兵役法》,规定对15至60岁的男性和17至40岁的女性平民可随时实行召集,不符年龄的人也可志愿加入,据此编成国民义勇战斗队(类似于民兵)。按设想,本土决战将动员国民义勇战斗队约2800万人,其中包括主要由年轻女性组成的“笃志女子部队”。 “笃志”,指忠诚专一的志向,以此来强调这些年轻女性都是志愿加入“笃志女子部队”。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组建后,“笃志女子部队”成员开始秘密从事军事训练。根据国际法,不穿军服的士兵都可被看作游击队,如果被捕时还带着武器,那么肯定会被当作游击队员处死。为此,日军给她们配发了军服。不足的部分,就将各女子学校的制服改造一下来凑数。配发给“笃志女子部队”的武器相当低劣,包括单发土枪、火药枪、弓箭、竹枪、长柄草叉、铁锹和镰刀。一个女孩子甚至领到一把锥子,让她用其捅向美军士兵的腹部,以一命换一命。日本漫画家龙造寺丹羽认为:“从昭和初期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的这段时期,日本进入了压抑、黑暗的时代。一小撮特权阶级将百姓逼入苦难的深渊。这对女性也是一样的,为了保护一小撮特权阶级、高级军人和贵族子女的生命,老百姓的生命被牺牲。战争期间,百姓阶层的女儿们,作为‘特别志愿女子学生兵’被临时召集,一些人还白白地送命,成了特权阶级的牺牲品。” 1945年8月15日,太平洋战争结束。但是,对“笃志女子部队”的成员来说,悲剧还没有结束。战后,她们中相当一部分人成为“占领军慰安女子挺身队”成员。日本内务省之所以组织“占领军慰安女子挺身队”,是“为了防止皇族、华族的子女以及特权阶级的子女被占领军士兵强奸和施以暴行,作为其替身,这就是‘占领军慰安女子挺身队’的责任”。这不禁令龙造寺丹羽再度悲叹,用老式武器组织起来的“笃志女子部队”,在停止抵抗后,却又半强制地成为美军的慰安妇,牺牲了她们的身体。天理何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