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福州“文山女中”收回教育权的斗争

文/林精华  转载自《福州晚报》2013.3.9

   福州第八中学的前身是1952年人民政府接管教会办的“私立文山女子中学”。校址初设南台铺前顶保福山,由美国基督教公理会于1853年(清咸丰三年)创立,是美国教会在中国继开办“宁波女中”之后的第二所女子中学。公理会派女传教士唐师姑主理校政,实则是第一任校长。
   初创时期,因学校规模小,学生人数不多,只有师生宿舍和教室两座建筑物。从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至1916年(民国5年)还创办8年制的“书院班”,名为“美部会女书院”。共办3届,毕业生不上10人。后来初、高中部学生人数增加,原校舍容纳不下。校址便迁到吉祥山。从1916年开始至1952年,是文山女中的鼎盛时期。1929年,从教会收回教育权后,由国人黄文玉、孙淑贞、王秀贞先后任校长。特别是在黄、孙两校长任职期间,不受洋人思想的箝制和清规戒律的约束,向教育部注册立案,自主办学。改学制“四四制”为“三三制”,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取消《圣经》作为必修课,增加哲学、伦理和三民主义等课程,并把史地、数学、理化、英语等科课本,改用中文版;创设图书馆,首倡课间操,设置卫生室;改每日两次“礼拜”为其他活动;改革校规与生活管理,重视课外活动,支持学生的抗日斗争……学校的面貌为之一新,尊师爱生的风气极浓,有良好的学风和校风,一跃跻身教会名校的行列。
   文山女中虽为教会学校,“国难当头,匹夫有责”,以“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师生无所畏惧地走上街头游行示威,宣传和发动群众,具有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光荣传统。
   早在1915年5月9日,因袁世凯北洋军阀政府与日本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消息传来,群情激愤。该校学生在张品铮、张品芳老师的带领下,会同英华、格致、三一、华南等教会学校的学生一起参加反袁的游行示威。散发传单,捣毁日货,致使日商不敢开门营业。在校内也开展了反袁活动,每个学生臂戴用白漆写着的“勿忘国耻”、“卧薪尝胆”等字样的布条;三餐吃饭前不念《圣经》,而唱“五月九日呜呼我国耻,二十一条迫我承认太无理……”的《勿忘国耻歌》。
   1919年北京发生五四爱国运动的消息传到福州。文山女中的两位教师陈慎眙和李赐姜派张品芳老师和3位学生代表去联络仓山的毓英、寻珍、陶淑和华南等各教会女校的学生一起罢课游行。因事泄,岑校长为阻止学生的抗议活动,提前放假,通知家长领回学生。虽然如此,仍有数十名学生坚持加入游行示威的队伍,给北京学生以有力的声援。
   教会学校由洋人创办,校长也由洋人担任,控制极严。师生对此极为不满。1927年3月24日,协和大学教师陈锡襄带领陈明鉴、马英波等人,发起了“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收回教育权”的运动,得到文山女中师生的积极回应。在陈慎眙、李赐姜老师的带领下,投身参加收回教育权运动。同日,福州各教会学校的学生约2000人,集中在仓山麦园顶召开收回教育权大会,并成立“福州反文化侵略收回教育权大同盟”。三一校长林步基被戴上竹制绿帽,贴上“帝国主义走狗林步基”的布条。4月3日,传教士来必翰指使林步基组织“反对文化侵略收回教育权总同盟”,与“大同盟”分庭抗礼。唆使一些信教学生殴打“大同盟”的领导人,并开除参加运动的积极分子,对学生进行分化瓦解、欺骗学生复课等,但参加运动的各教会学校的师生针锋相对,坚持斗争,最终迫使各教会学校的洋人校长交出了教育权,改由国人担任;《圣经》不得作为必修课;所设课程均要得到教育主管机关审定;学校都必须冠以“私立”二字等。这场教会学校收回教育权的斗争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为福州学生运动史写下了光荣的篇章。1927年福州“文山女中”收回教育权的斗争。  


分享 :